本文基于权威资料撰写,同时结合个人见解,参考文献及截图已在文末标明,请查阅。
提起黄土高原,许多人会想到“千沟万壑”和“支离破碎”的景象。几乎成了荒凉与贫瘠的代名词。早年间,联合国甚至曾断言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然而,经过我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片曾经光秃的高原不仅恢复了生机,也成了人类生存的沃土。黄土高原的复兴,不仅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带来了许多惊人的发现。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2018年我们在黄土高原地下发现的古人类遗迹。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或许会震撼全球。2018年,《自然》杂志发布了一篇文章,报道了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村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12万年的古人类旧石器遗址。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对古人类起源的认知。在此之前,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被认为是在非洲,时间大约是185万年前,而蓝田县的发现则证明了早在212万年前,非洲以外的地区便已有古人类的活动。
展开剩余79%这项成果正是由朱照宇教授及其团队带来的。朱照宇,作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早在2004年便带领团队前往黄土高原,开始对古人类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在此之前,1963年,中国科学院的一支考察队曾在蓝田县发现了一位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紧接着在1964年又在附近地区找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过修复与研究,专家们将其命名为“蓝田人”,并确认其生活在大约75至115万年前。
朱照宇深知黄土高原的考古潜力,因此他带领的团队2004年开始了系统的考察。2007年,他们在上陈村发现了一段黄土剖面,并从中找到了不少石块。经过中英专家鉴定,确认这些石块就是早期的石器工具,这为研究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宝贵证据。通过持续的发掘和研究,2014年,朱照宇团队最终得出结论,早在212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一地区生存过。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再次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
黄土高原并不仅仅是古人类的栖息地,它还是丰富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在民国时期,黄土高原再次给考古学家带来了惊喜。1929年,一位德国美术馆代表来到中国,参加学术交流大会时,无意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物品。在北京的街头,他偶然看见了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手里捧着一些墨玉器。这些玉器引起了这位德国人的注意,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工艺特征。经过挑选,他购买了其中一件最大的玉器——一把刀形端刃器。这些玉器的来源正是陕西省榆林市的石峁遗址。
玉器的出现使得考古学家注意到了石峁遗址的存在。1976年,戴应新教授开始对石峁遗址进行发掘,随后更多的专家也加入了对这个遗址的研究工作。通过对遗址的进一步挖掘,学者们发现了半地穴式的房址、窑穴以及大量的玉器、生产工具和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人类的高度文明。专家们认为,这些遗址可能是黄帝部族的居住地。根据史料记载,黄帝部族正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古老部落之一。
石峁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社会形态的面纱,也为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无论是考古学界还是历史学界,这一发现都是重大的里程碑。通过这些发现,我们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黄土高原不仅仅是贫瘠的象征,它还孕育了许多早期文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土高原成为古人类的栖息地呢?首先,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为早期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黄土高原的树木稀少,广袤的土地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避免了密林带来的活动限制。其次,黄土高原的黄土层较厚,土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这样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早期人类挖掘地穴作为住所。地下洞穴不仅能提供安全的庇护所,还能有效抵御严寒的冬季风。再者,黄土高原的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减少了大型猛兽的栖息空间,而这些小型动物又为早期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黄河流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使得这里成为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因此,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为早期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也为人类文化的发源和繁荣创造了基础。然而,由于长期的农耕活动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黄土高原的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曾将黄土高原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与恢复,黄土高原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与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生命力逐渐恢复。与此同时,这片曾经被认为贫瘠的土地,继续为人类带来一个又一个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知网《我国学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刘羽,刘进峰
2. 中国知网《中国多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古人类生存环境演化序列》
3. 南方都市报《他们发现迄今中国最早人类活动踪迹》
发布于:天津市168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